Travel with a different perspective

Monday, August 29, 2011

台灣文化旅遊必去的10個地標之一 新營市民學堂&曬書店

extract from  2011-08-07 中國時報

  • 劉克襄

  • 市民學堂老建築的空間,既是二手書交換平台,更有定期跳蚤市場、文化講座。還有輔導學童寫作,免費提供年輕人發表展演。凡在地文化之那些和這些,都可透過此一公共場域,創造各種可能。它像小榕樹攀附著,努力從廢棄的舊建築長大。
         夜深了,新營跟舊台中一樣。火車站前,有著熟稔的90年代蕭條和荒涼,一直延續到今。
         80年代初在南部當兵,我來此拜訪同窗,車站前繁忙而熱絡。同窗夫妻在此賣早餐兼做股票,一個月十來萬出頭,生活積極而充實,遠比在台北租房打拚,踏實而愉悅。
         「怎麼樣,來我們新營吧!」他勸我退伍以後何妨在此落腳,彼此照顧。我還真有些動心,想像過居住在南部小城的美好。


         再次走訪時,已年過半百。前幾年,抵達新營車站,先到公車站看時段,準備搭乘嘉義公車到菁寮。往班次表一望,此線甚是寥落,一天不到五班。剛剛才走了八點的,下一班還要三小時。無奈下,決定轉搭火車到後壁,再走路去那小村。
         折回車站前溜達時,才驚覺市容徹底改變。
         車站右邊原本有一棟台汽客運總站,人潮來往好不熱鬧。一堆搬運工如蟻群忙碌,在台鐵和貨車間不斷進出卸貨。同學的早餐店就在對街,主婦和學生也陸續來去。他們夫婦快手快腳,忙著做著各式各樣的餐點,幾無抬頭遠望的閒暇。一直忙到近午時才收工,方得抽空跟我聊天。
         怎知現在總站歇業了,僅一只國光客運的站牌孤單懸掛。同窗的早餐店,還有周遭的小吃飲料店面一併消逝。騎樓空蕩,鐵門深鎖。中山高帶走了人潮,鐵路運輸沒落了。南部城鄉人口嚴重外流,更導致這個城市的迅速衰敗。那種潦倒之淒慘,不單是經濟停滯,而是人才的缺失,文化的萎靡。空氣中隱隱浮動著,看不到未來的氛圍。
         近日前往,我繼續處於此一震驚的狀態。早已廢棄的總站旁,連國光客運最後的招牌也不見了。只剩火車站,更加孤單地矗立。
         這次去很巧合,都跟公路局總站、跟早餐店都有些關聯。小城沒落,公路局收攤,緊鄰的貨運大樓也黯淡地歇業,形成台灣最早的閒置空間。唯樓下一半,租讓給一家複合式早餐店,看板碩大,其實內容就是常見的美而美,因而讓我想起,後來生意潦倒,不知去向的同窗。
         另一半的廢棄樓層就有趣多了,前些時,它被嘉義社大承租下來,成為市民學堂。
         這棟1960年的舊大樓,和洋混血。西式樣貌於外,日式木造屋架居中。沿著舒適的洗磨石子樓梯走上去,大面積木窗飽含南國風味。隱然流露著,那是個頗有建築美學風味的年代。
         最初,這裡是貨運大樓,宏中承攬運輸公司的辦公室。老一輩新營人大抵都聽過此一行號。比如老友阿盛,這樣質地優質,卻愈來愈少的在地作家。相信都能津津樂道,話說當年的輝煌和風華。
         市民學堂的志工受過社造的豐富洗禮,針對此屋只進行微小的局部整理,繼續保持原樣。老建築的空間,既是二手書交換平台,更有定期跳蚤市場、文化講座。還有輔導學童寫作,免費提供年輕人發表展演。凡在地文化之那些和這些,都可透過此一公共場域,創造各種可能。
         五都出現,新營更加寂寥,大概也只能這樣起步了。第一天開講的活動,我剛好參與。能夠承租到此屋,興奮之情溢於每個人的臉上。好幾個女生彷彿回到學生時代,穿著新港早年的各校制服。她們期待著,這是重返新營繁榮的基地,從這最衰敗的象徵地點出發。
         過了濁水溪以後,很少看到獨立鮮明的文化講堂。嘉義的洪雅書房,一直被人稱許,但過於孤單。此一學堂的出現,像沙漠中又多了一塊綠洲。新營的繁榮或許會消失,但文化仍孳生不息。它像小榕樹攀附著,努力從廢棄的舊建築長大。